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号称殿前吏部又正天僚开朝公忠又副军师顶天扶朝纲翼王喜千岁,十六岁“被访出山”,十九岁统帅千军万马,二十岁封王,三十二岁被凌迟。
有人说石达开非常不得了,简直就是传奇,其实有点言过其实了。他确实算是太平天国中军事能力较强,甚至最强的将领,具备了勇,武,谋三个特点。
勇是指年纪轻轻就勇敢杀敌,攻城掠地,非常人所能及。
武是指他个人武功和军事素养还是不错——常年习武,是武举人。
谋是指他识文断字,读些兵书,帮人出谋划策,而他出的一些策略往往有出其不意,兵贵诡诈的特点,在太平天国运动早期攻城拔寨的时候,还是产生了很大贡献。其实太平天国一大帮泥腿子里,真正能够认几个字的,大概就只有教书先生出生的天王了。而年纪轻轻能够识文段字,又能领兵打仗的人才,实在也是不可多得。
但是,论政治素养,石达开比不上杨秀清,论综合实力,大局观,放到当时的清王朝,他代表的也仅仅就是当时封建社会士大夫阶层最低一层的水平,毕竟,武官见到文官低几等,武举人自然是连举人都不如,那么比起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这些本来就是学霸,然后又在官场摸爬滚打好多年的职业官僚,那就差得不是一个档次,所以最后被玩死也是早晚的事。
具体来看石达开的战功:
从1851年1月到1853年3月,南征北战。
1852年,长沙反围剿,西渡湘江,开辟河西基地,创“水陆洲大捷”,夺岳阳,占武汉,自武昌东下金陵,二十八天挺进一千八百里。
1853年,西征,稳扎稳打,逐步扩大根据地,攻克清安徽临时省会庐州(今合肥)。巡抚,楚军名将江忠源被迫自尽。1855年,打败湖口、九江的湘军,让曾国藩很郁闷。
这些都是他鼎盛时期的发挥,可以说带有一点天才的意味,然而天京事变过后,和天王的关系变得非常诡异,这一点就显示出了石达开作为不入流封建武举和职业政客曾国藩的差距,只要在中国,权力的制衡永远存在,面对上面的怀疑,折腾,牵制,曾国藩是用尽了王阳明那一套,左右周旋,上下逢源,屡败屡战,而石达开只有一套——非黑即白,面对天王的制衡,他唯一的对策就是分裂,出走。石达开带兵出走,从此时运不在,开始连续走下坡路,最后铩羽大渡河。可以说他并不是输在军事上,而是输在了政治上。石达开年轻,在太平军中威望极高,天王每天不管事,两个弟弟是废物,洪宣娇,傅善祥都很讲理,对于石达开来说,绝对不止出走一条路,倘若能够妥善处理关系,成为天王手下的曾国藩,何尝又不能像曾国藩一样大有作为,一路打到北京呢?所以王阳明通达的那一套东西学没学透实际上在这里就一分高下。
石达开早期的胜利,其实很大原因应该是晚清的军队是在都太弱了,全国上下一盘散沙,能打的就是湘军,淮军,然而湘军淮军控制的地盘有限,国家又时刻提防,左右掣肘,始终放不开。而石达开带着一群起义军,每天干的事就是各种攻击、偷袭、游击、在全国的棋盘上东窜西跑,清政府实际上是比较头痛的。换句话说当时任何一个人只要了解基本的军事常识,不怕死,能够带着人打清军,其实都能干出点成绩来。石达开早期能够取得胜利,完全是凭借他的锐气,一路猛攻,让清军措手不及,没有地盘的时候,经常发动各种突袭,有了地盘以后,主张固守。这些从战术上说都非常正确,很难被打败。
而后期,石达开主动出走,就失去了无数将士用鲜血换来的根据地,又回到早期游击,猛攻的阶段,而那个时候天时地利人和已经不同于以前,第一,清军都有了战争战斗经验和充足的准备。第二,以前起家时的队伍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但是现在一大群人享受过安乐,要回头再去冒险,气势上也很难如从前,而最重要的是,在游击的阶段,很多出其不意的战斗是凭运气,赌胆量,稍微有一点闪失,就是万劫不复,所以石达开带着流寇一路赌博,孤军奋战的结果是面对大渡河的大雨造成洪流,无法行船抢渡,眼睁睁看着清军布防,最后失去战机。
所以,从能力上,可以评价他是一个杰出的战术专家,但是离战略专家、政治家还很远。
但是,石达开的个人人品,是非常令人敬佩的。
第一点,在定都天京以后,洪秀全一等人各种吃喝嫖赌声色犬马,石达开从不参与,洁身自好。说明在太平天国这一帮人中间,他是真的有点理想,道德高尚的。
第二点,天京事变以后,他有能力自立为王,把天王废了,但是他没有这么做,宁愿选择出走,也不背主求荣。
第三点,大渡河决战,他看到大势已去,没有逃跑,没有让将士们白白牺牲,而是用自己一条命,换来遣散大家的机会,以一人之死拯救了上千本该被凌迟的手下,这是男子汉大丈夫的担当。
其实中国不乏人才和奇才,而且阴阳相克,魔道相依,有你太平军,就有曾国藩,有你小日本,就有李鸿章,无奈晚清的封建制度太过于腐朽,鞑子太跟不上世界潮流,浪费了大量资源,人才和机会。如果有一个好的机制能够把全国人的才智、能力调动起来,哪有后来那么多丧权辱国的狗屁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