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奥秘首页 > 正文

五铢钱在历史上是如何发展的?

Jeff 发表于 2024-02-14 17:13:38 浏览量: 五铢钱
用手机看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内容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忠少 发表于 2024-02-14 17:13:38

五铢钱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流通时间最长的货币,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到唐高祖时废罢,流行了700多年。在此期间,先后有10多个王朝和政权,20多个帝王铸行过五铢钱。

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形态,导致不同的货币流通形势。隋文帝受周禅即位建隋后,于581年铸行统一的标准五铢钱,文曰“五株”。这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次铸行五铢钱。隋五铢,史称“自是钱货始一,所在流布,百姓便之”。

唐王朝建立后,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铸币政策,行开元通宝钱,并确立其朝廷铸币的法币地位。五铢钱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乱,金属货币的流通范围减小,而且形制多样,币值不一,出现了重物轻币的现象。三国时期的曹魏实行的实物货币政策,魏明帝时恢复铸行五铢钱,形制与东汉时期五铢相似。魏五铢钱钱径2.5厘米,重3.4克至3.5克。钱币上的“五”字交笔弯曲,“朱”字头圆行,外郭宽,字画显得比较肥大。魏明帝时期铸行的五铢钱,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刘备入蜀后铸造直百五铢钱大而厚重,后来铸逐渐减重,最轻薄者,不足0.8克。面文篆书“直百五铢”4个字,寄廓直读,即价值“100枚五铢钱”。

少数直百五铢背铭篆书“为”字,以示铸地益州犍为郡,这是方孔圆钱中最早刻记的钱。常背铸或背刻阴文和文饰,也有背铸阳文,如“为”、“工”、“王”、“十三”、“七”等字或四出文。

两晋是我国货币史上唯一没有铸造货币的朝代。西晋因为继承的是曹魏,所以用的是魏国的五铢钱。至东晋,大将军王敦手下的一名叫沈充的参军所铸五铢钱,所以,这种钱币又称“沈郎五铢”。沈郎五铢的钱文“五铢”两字横读,有外形。面有外郭。钱的直径大概1.9厘米,重1.15克。此钱制作工艺为模铸,既轻且小,如同柳絮和榆荚。

区区一个小吏,却有铸币行世的权利,不难看出,东晋时期对于货币的管制是十分松弛的,估计自行铸造地方货币的也不止沈充一个。

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段分裂时期,该时期币制十分混乱,各个地方铸造的五铢钱在形态、重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区别。

南朝宋国铸造了一种大钱,这种大钱被称为“当两五铢钱”。当两五铢钱直径2.7厘米,穿径一厘米,厚肉,重5克,面文“五铢”文字粗壮,面有外郭无内郭,背有内外郭;钱重量均不同两汉五铢钱。

南朝的齐国一直实行货币紧缩的政策,很少铸钱。齐高帝萧道成曾计划铸钱,但没有实行。齐武帝萧颐曾经派人到四川铸铜钱,后来因为成本过高而停止。

南朝的梁国在梁武帝萧衍建国之初即铸行新钱,不仅制造铜钱,而且还制造铁钱,当时的币制相当混乱。南朝的陈国铸币不是很多,史载仅铸陈五铢、太货六铢两种钱币。陈五铢也被称为“天嘉五铢”,这种钱币直径约为2.4厘米,重为3.4克左右。

“五铢”两字篆书章法稍异:“五”字交笔平直,形同两个对顶等腰三角形;“铢”头圆折而高出“金”头,外廓较宽。陈五铢后来虽然贬值,但在南朝仍属相对稳定、流通较广的货币。

南朝陈宣帝陈顼铸行一种新的钱币太货六铢,这种钱铜质优良,轮廓整齐,钱文瑰丽匀称,铸造精妙绝伦,居南朝之冠。

北朝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曾经在洛阳铸行年号钱太和五铢。其形制与汉五铢类似。

太和五铢的钱体大小轻重不一,大者直径2.5厘米,重3.4克;小者直径两厘米,重2.5克。太和五北魏宣武帝时曾改铸永平五铢。永平钱版式复杂,大小轻重不一,大型者多为朝廷铸造,小型者多为民间私铸。钱直径一般为2.2厘米至2.5厘米,重2.2克至3.2克;面文“五铢”,横读,制作比较工整。

北魏孝庄帝铸永安五铢,共有3种:一种是永安年间铸行的光背钱;第二种是永熙年间铸行的背“土”字钱;第三种是东魏孝静帝于兴和年间所铸行的背四出文钱。

在这3种永安五铢钱中,以北魏孝武帝铸行的背土字钱最具特色。该钱背部穿孔上方铸有一个“土”字,“土”字与背穿孔相连,正好组成一个“吉”字,所以当时又称吉钱,人人佩戴,以为吉祥。

北周武帝宇文邕曾经3次铸钱。561年铸布泉;574年铸五行大布和永通万国。这三种钱币形制精妙,笔法华美,素有“三大美泉”之称,被誉为六朝钱币之冠,在我国和世界的铸币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

北周三种货币均为方孔圆钱,钱文“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均为玉箸篆,笔画肥瘦均匀,末端不出笔锋,就像是用玉石制成的筷子写成的,肥满、圆润、温厚、匀称。

布泉一枚当西魏五铢5枚,五行大布当布泉10枚,永通万国又当五行大布10枚,即一枚永通万国要合500枚五铢钱。

北周静帝铸的永通万国钱,“永通”是永远通行,“万国”表示天下万国。可惜铸行不到四年,就随着北周的灭亡而被销毁。

杨坚于581年在北周称帝,改国号隋,这就是隋文帝。他曾经铸行了一种合乎标准的五铢钱,并禁止旧钱的流通。隋代的五铢钱与前代相比,有着自己的特点,也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隋代五铢面文上的“五”字笔画挺直,与明显的穿廓竖钱,组成一个横写“凶”字形,钱面外轮较汉五铢钱略宽。钱背外轮内廓肉厚,钱文清晰,形制庄重大方,有上承汉五铢,下启唐开元钱币铸造风格。隋代五铢钱币厚薄、轻重、大小差异悬殊极大,有学者曾挑出3枚较为规范的隋五铢作对比,分别为外径1.2厘米,重1.23克;外径2.2厘米,重1.92克;外径2.3厘米,重2.87克。

隋代初期严格铸行足值五铢,反映了隋文帝励精图治、使民休养生息的治国战略,取得了全国经济的较大发展。

隋文帝颁布统一币制,并强制推行。针对私铸滥造钱币情况,一律融化为铜,依法没收。凡查出旧钱使用的地区,县令要受到扣除半年俸禄的处罚。除此之外,隋代初期还严厉打击掺假使劣。

唐王朝建立后,迅速出台了自己的铸币政策。621年,“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确立了朝廷铸币的法币地位。同时,唐代又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以绢帛为货币的传统,实行了“钱帛兼行”的货币制度。

唐代不仅制订了铸币官营、私铸非法的法律,而且实行了由朝廷买断铜、锡等铸币材料,不准私自买卖的政策,并配套出台了禁铜令、禁铸铜器令、禁销钱铸器令等法令。这样,五铢钱从汉武帝铸造直至唐高祖时的621年废罢,流行了700多年。

唐王朝的开元通宝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