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厉王止谤”这件事。周厉王堵住百姓的嘴,不让他们说话,以致于“国人暴动”。
周厉王因为什么被赶走?主要由“厉王止谤”和“国人暴动”两件历史事件造成的。《左传国语》有一篇记载,叫《召公谏厉王止谤》,里面说得比较清楚了。成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就是说周厉王“厉王止谤”故事的。意思是堵住百姓的嘴,不让他们说话,比堵塞河流而造成的损害还要严重。“国人暴动”是说周厉王被赶走这件事的。
周厉王:周夷王之子,姓姬,名胡,周夷王之子。公元前878至前842在位,共三十七年。周夷王死后,其子周厉王为了改变朝廷的经济状况,实行“专利”政策,山林湖泽禁止国人进入,甚至禁止国人说话、议事,违者杀戮。公元前841年,镐京的“国人”集结起来,手持农具武器攻入王宫。周厉王下令派兵,却无兵可派。于是逃离镐京,于公元前828年病死于彘。国人暴动后,宗周无主,于是召公和周公代行王政,改年号为“共和”。国人暴动导致了周人中上层贵族与平民阶层之间的分裂,因而极大地削弱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基础。下面,稍微详细一点介绍一下“厉王止谤”、“国人暴动”故事的来龙去脉:
西周自周成王、周康王之后,社会矛盾开始激化。到周昭王、周穆王时期,由于贵族内部的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许多失势的贵族和贫困的士阶层,社会地位不断下降,也在城中与一般平民杂处,成为“国人”的组成部分。另外,在“国人”中,还有百工、商贾等工商业者以及社会的下层群众。
周夷王死后,其子周厉王姬胡继位。为了改变朝廷的经济状况,更好地为他聚敛财富。重用荣夷公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将山林、湖泽改由天子直接控制,不准国人进入谋生。国人要利用这些天然资源,就必须纳很重的税赋,大夫芮良劝周厉王:“山林湖泽本来是天地自然拥有的,任何人都有使用的权利,怎么能您一人独占呢?这会造成许多人不满、为您埋下祸根的。身为君王,就算是让天下人获得了很多利益,也应该时刻警惕自己的做法招来人们的怨恨呢!现在荣夷公用财物引诱您,恐怕是为您造祸吧!您如果这样做,早晚会失去民心的”。周厉王听不进去,依旧我行我素,发现打柴的交税,发现打渔的罚款,发现打猎的没收。弄得周都镐京的国人因不满周厉王的政策,怨声载道。大臣召穆公(又称召公虎、邵公)进谏说:“民不堪命矣(人们已经受不了了)”!
周厉王大怒,从卫国找来了巫师,以算卦为名,到处刺探情报,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治罪。在这样的高压下,国人都不敢说话,周厉王得意洋洋对邵公说:“怎么样?我消除了人们对我的议论,他们什么也不敢说了”。召公摇摇头:“堵住百姓的嘴,不让他们说话,比堵塞河流而造成的损害还要严重啊”!周厉王本来很得意,没有想到受到召公一通数落,很生气,就不再理会召公了。
西周社会,有“国人”和“野人”之分。国人前面已经介绍了,“野人”就是贫民百姓和奴隶,已经平困潦倒的国人都是野人。周厉王的做法,不仅遭到了国人的反对,而且也引起了诸侯的不满。诸侯们都不愿朝见他,也不给他纳贡。公元前841年,国人拿起棍棒、农具包围了王宫,周厉王下令派军队镇压。臣下这样告诉他:“周的士兵来自国人,国人就是士兵,现在国人都暴动了,哪里还有士兵呢”?周厉王没有了办法,只好带着亲信,逃到了彘地(今山西霍州),史称“彘之乱”。同年,西周迎来了“共和行政(也称周召共和)”。公元前828年,周厉王死于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