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悝变法的指导思想是废除世袭贵族特权,选贤任能远离奸佞小人,赏罚分明有功必赏有过必罚。
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公元前446年,魏文侯继位,它是魏国历史上当之无愧最有作为的君主,没有之一,在魏文侯的手下有一大批能人,如吴起、乐羊、西门豹、翟璜等等,当然还有李悝,此外魏文侯还有一个老师卜子夏,正如上述引用记载,孔子去世之后,子夏就去往了魏国,并且被魏文侯尊为老师。
卜子夏,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孔门十哲之一,而我们熟知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出自《论语·子张》)”就是子夏提出的,当然子夏的主张有很多,此处暂不细论。
魏文侯以子夏为师,那么魏文侯的思想和子夏势必会如出一辙,如果思想主张不同,又怎会被尊为老师,所以又可以说,魏文侯治国的思想基础正是子夏的儒学,也正是在这种思想意识下,当时的魏国形成了以卜子夏、段干木、田子方等为首的“儒家顾问团”。
子夏在魏国传教辅政的几十年时间,弟子并不是只有魏文侯一个,当时魏国主要的政治人物,几乎均以子夏为师,如《史记·儒林列传》记载: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
之所以会形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两点原因:
子夏的思想被国君认可,并且成为了魏文侯的治国思想。
魏文侯的臣子们思想觉悟高,积极向国君思想靠拢,自然亦尊子夏为师。
《汉书·艺文志》记载:《李克》七篇,子夏弟子,为魏文侯相,根据《史记·魏世家》和《资治通鉴》等文献记载李克和魏文侯的事迹可知,李克和李悝其实就是同一人,由此可见,李悝也是子夏的其中一个弟子。
魏文侯的变法,李悝是实际的操刀者,而从魏国发展的走向和李悝变法内容来看,子夏儒学的思想其实正是李悝变法的指导思想。
说到这,不少人会有疑问,认为子夏属于儒家,而李悝变法倡导的是法家,这并不合理吧,其实不然,在战国中后期,儒家另外一位大能荀子,不也教出了法家思想集大成者的韩非吗?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说白了是儒家内部出现了不同派系,而子夏的儒家思想和孔子也有着迥然不同的差异,从儒家思想的传承上来看,子夏的“儒”,更有“离经叛道”的味道。
子夏儒学的“另类”,还表现在孔子去世后,儒分为八,而其中并没有子夏之儒,这是韩非在《韩非子·显学》中的论断,那么是不是韩非对子夏之儒看不上呢,当然不是,因为韩非认为子夏之儒在这”八儒“之上,郭沫若先生也曾在《十批判书》中指出:韩非子称“儒分为八”不及子夏之儒,是因为将之视为法家。
而孔子在世时,就曾批判子夏为政“欲速”和“见小利”,《论语·子路》记载: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就是在告诫子夏为政要稳,不要总是盯着“小利”。
其实子夏的这两种倾向,在治国上就表现为了追求变革和看重经济发展。